网站地图
滨海快讯
首页 · 滨海快讯 · 详细内容
滨海快讯
【滨海校史故事】李珍昌: 和滨海一路走来
作者:[] 来源:[] 浏览:[5704] 时间:2017/10/13


李珍昌,1953年出生,山东大学英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中共党员。历任青岛滨海学院办公室主任、团委书记、学生处长、招生就业处长、工会主席、组织部长、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1992年9月份之前在即墨市中学任教,1987年获即墨市英语教学能手称号,并被评为教书育人先进个人。1992年9月份调动到青岛开发区,协助韩方希校长创办山东省首家民办学校——滨海学院的前身:开发区自立职业高中,是滨海学院的创始人之一。二十余年来,在推动滨海学院的快速发展中,李珍昌同志始终与学校同呼吸共命运,洒下了辛勤汗水,发挥了骨干带头作用,做出了卓越贡献。



一、选择滨海,一生无悔

1992年夏天,当李珍昌书记在即墨老家中学教书的时候,韩方希校长正在青岛开发区政府分管教育工作。在老同学聚会上,李书记获悉韩校长正在筹划自己创办一所职业高中。当时他就深深地被韩校长的想法所震撼。那时,中国还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办私立学校在当时可能会牵涉到“姓资姓社”的敏感问题。面对这样的境况,民办教育要承受多大的政治压力啊?自己办学,资金从哪里来?如果办砸了,要承担多大经济风险?从放弃政府官员的铁饭碗到变成自主择业,一切的一切,韩校长需要付出多大的勇气啊!

在感到震撼的同时,李珍昌书记也为韩校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而肃然起敬,随之也引起了他是否也该换个活法的思考。当时李书记在即墨一所中学教英语,是全即墨市首批仅有的几个教学能手之一,所在单位正准备推荐给他晋职称。如果留在原单位,将来评上高级职称,干满三十年,退休后发全额工资,一生安安逸逸,这是大多数人会选择的一条道路。如果出来协助韩校长成就一番事业,更好地体现人生价值,当然更好。可是,如果创业不成,学校办不下去怎么办?那岂不是鸡飞蛋打?是去是留?这个问题一直在李书记脑海里萦绕。经过再三权衡,最终他还是决定换一种活法,毅然决然地辞去公职加入到创办滨海的事业中。

二、白手起家 宣传招生

办学初期,学校可以说是一穷二白。李珍昌书记离职后,才知道他们要创办的学校当时只有韩校长和他两个人。韩校长自己出资买了一辆客货两用车,聘请了司机。后来又请出已退休在家的成展初先生任副校长和在电力部门工作的张涛同志任总务主任。随后又一步步请来了几名教师。经青岛开发区管委会批准,学校定名为“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高级中学”。

租赁好了校舍后,李珍昌书记协助韩校长日夜兼程到青岛所辖的几个市区招生办及中学进行招生宣传。1992年,民办学校在社会上还是新生事物。当时不仅大学生录取率极低,中专也很难考取。许许多多的初级中学毕业生或高考落榜生都待在家里为求学而苦恼着。当时韩校长他们就把汽车和宾馆当成办公室,在路上商量事情,到了宾馆就忙着录取和签发通知书。当时,学生和家长一听到他们是来招生的,纷纷报名。有的家长甚至托当地招生部门的同志给他们拉关系或递条子。那时他们主要是面向青岛地区招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有900多名学生报名。为了保证质量和打造品牌,他们通过笔试、口试、面试等多种方式进行严格筛选,从中挑选出321名新生予以录取。记得当时还对学生进行了书法水平测试,即让学生在卷子上抄写唐朝大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是韩校长亲自挑选的。当时李书记心里想,这诗选的好呀!它寓意着这些落榜的同学将有好兆头,寓意他们创办的学校将有好兆头!

记得当时有一名学生考入了莱阳农学院的园林设计专业,但他不喜欢这个专业。听说学校招生,就坚决要到学校读日语文秘专业,他认为日语文秘专业毕业后会更有前途。后来,这个学生以优异成绩毕业后,真的被分配到日资企业做管理工作,如今成为了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

当然,在招生宣传过程中,也有一些家长持有怀疑或观望态度。李珍昌书记依然记得在莱西市招生时,韩校长大步走上台阶,面对上百余名学生和家长亮开嗓门大声说道:“家长同志们,请相信我们。经过两年时间,待你们的孩子毕业后,他们一定会非常有出息。不信,你们等着看吧!”还记得当时在宾馆里,韩校长曾充满信心地对他说:“老李,你看着吧,将来几年后,我们学校就是一个小社会,里面会有图书馆、体育馆、宾馆、商场,会有家属楼、幼儿园等等。”

多年过去以后,韩校长的预言变成了现实。学校的第一届毕业生真的个个都非常有出息,他们大多成了开发区及周边地区各行各业的精英,有的成了外资企业的高管,有的自己创业,都开创出了属于自己事业的一片新天地……

三、一流师资,助力滨海

李珍昌书记清楚记得,学校刚刚创办时,条件虽然艰苦,但韩方希校长却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韩校长“三顾茅庐”请来了曾担任青岛大学英语系主任的冯振中老教授,请来了日语专家张耀宗教授,请来了青岛师范学院的普通话专家赵友芹老师,请来了原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钱惠琪所长等等。韩校长还派人专程去东北朝鲜族聚集区请来了朝鲜语教学专家李秀哲老师等。这些专家不但学识渊博,课讲得好,而且教课用心,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他们的气度不凡,用高雅的气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同时他们又多才多艺,引领着学生们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张耀宗教授曾是解放军八一体工队的队员,他的交谊舞跳得出神入化,他的舞姿是那么优美,旋转起来像燕子展翅一样轻盈,令人倾羡不已!记得课余时间,同学们聚集在他的身边跳啊跳啊,是那么的开心。第一届的同学们在他的影响下,几乎都学会了跳交谊舞。

除了聘请名师授课外,韩方希校长还重视请名人、专家和高层领导来校做报告,开阔师生们的视野。记得我们曾经请到清华大学力学系傅承诵教授到校讲学,请到青岛市保税区问题研究专家侯永庭教授来校作报告,请到著名作家杨志鹏先生到校讲学,还请到一些重要领导来校做报告等等。

让李珍昌书记难忘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当时上级一位教育界的重要领导到学校考察,他评价说,在同类学校中,滨海的师资水平是一流的。

四、南泉生活,永生难忘

学校创办的第一年,校址选在即墨市南泉镇的一个海军军营里。军营内有两排破旧不堪的平房,韩校长他们把它租赁下来,进行简单修缮,改造成了办公室、宿舍、食堂等,又租用了部队的一栋教学楼作为教室。

提起当年的生活,李珍昌书记感慨万千。他说,当时大学生们是集体用餐,吃饭时分小组打饭,饭菜分别分到大盆内,大家围绕在一起吃饭。当时师生关系很融洽,记得有的男同学时常嬉闹着到他的碗里拣肉吃。那时没有餐厅,吃饭只能在露天,蹲在地上。院落里放着几口大缸,同学们吃完饭就把泔水倒在大缸里。院落南墙根修建了一个垃圾池子,垃圾外运和倒泔水的活都是同学们自己来做。

宿舍都是大房间,每个班级分两个房间,一个男生宿舍,一个女生宿舍。宿舍里冬天没有取暖设施,只能靠人多挤在一块,热热闹闹地过去了一个冬天。

前后两排长长的平房围合成一个小小的院落,院落前排房子东面出口处安装上两扇竹片编织的大门,上面刷了绿色的油漆,右边墙垛上悬挂了一块“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自立职业高中”的木牌子。

那时候前排平房中原来有部队的两个洗衣房,他们对其进行了改造,分别改造成男女洗衣房兼厕所,使其增加了小便池的功能。而要解决大便问题还是要到营区西侧较远的公厕去。为了保证女生们的安全,他们给女生购置了马桶,晚上放到洗衣房内,清晨值日的女生们提前起床处理马桶。

同学们平日进出军营大门都要持有学校印发的出门证,每天出门人数都有限制。那时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十一”、“五一”都不放假,全校照常上课。

营区很大,绕着营区里面修有一圈甬道。清晨李珍昌书记他们就带领着同学们绕着甬道跑操。那时起床很早,冬天是5:30,夏天是5:00。冬天营区里有淡淡的灯光照明,由于学生们比部队提前半小时起床,所以,等学生们下了早操,军营的起床号才响起来。上午两节课后的课间操也是跑步,那时跑步完全是按照军训时的要求做,队伍纵横对齐,口号响亮,记得每到课间跑操时,许多军人都会跑出来观看。

当时给学生们军训的是北海舰队教练水平最高的教官,他们曾参加过天安门广场的国庆大典阅兵仪式。训练时教官们对同学们要求十分严格,一切都要整齐划一,这为后来同学们的内务和出操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时至今日,滨海学院还保存着当年的军训阅兵录像,每当看到这些录像时,总会让人感觉振奋无比。

那时同学们听报告、开大会都是在部队的大礼堂里。打篮球、练单双杠就在部队的露天操场上。部队里有电影放映队,为了丰富娱乐生活,学校联系放映队周末为同学们播放电影。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却还是很充实的。李珍昌书记仍然记得他们组织全校300余名师生集体游玩崂山等活动。

学校当时的学风非常好,同学们都很懂事。他们经受过“黑色七月”的痛苦,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个个学习十分刻苦。那时不是“要我学”,而是真正的“我要学”。课堂上绝无交头接耳或看闲书现象。每当临近考试,许多同学都变着法儿熬夜苦读,甚至出现几次因学习劳累过度,有同学晕倒在教室的现象。为此,几位他们学校领导曾经专门开会研究如何采取措施制止学生熬夜。

每当有人问起,为什么滨海第一届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大多数人都发展得很好时,李珍昌书记总会说,这与他们当年的刻苦攻读和因此练就的不怕吃苦的精神不无关系吧!

五、乱石岗上,建起校园

李珍昌书记回忆,他们在即墨市南泉镇的校区生活了一年。1993年初春,位于开发区的新校区就开始建设了,校址就是今天的青岛滨海学院。但那个地方在1992年之前却是一座荒凉的山岗。山岗上荆棘遍地,杂草丛生,其间聚集或零星散落着一座座坟头。当地人盖房子需要石料,便在山岗上爆破采石,所以山岗上到处是一个个大石坑。现在的北校区岱德楼东侧的文心湖和博物馆边上的瀑布湖,都是利用原来的大石坑加以改造建成的。1994年以前,开发区与黄岛区还没有合而为一,滨海的校址位于当年开发区最西北角的边缘地带,当地人把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都倾倒在这山岗上的大石坑里,搞得整个山岗污浊不堪。滨海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建立起来的。

滨海学院校园面积的扩大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3年到1997年,校园范围是南校区的北半部分,具体说就是北到嘉陵江路,南到南校区的女生四号宿舍。现在大家看到的南校区向东开有两个门,靠北的、明德楼大门东侧的那个门就是最早的学校大门;第二个阶段是从1998年到1999年底,校园向南进一步扩大,扩建了现在的第一图书馆、崇德楼、校医院楼和一字湖等;第三个阶段是从2000年到现在,建设了嘉陵江以北的北校区,后来又建设了团结路以西的西校区等。

滨海学院校区环境有这样的几个特点:

一是采石坑多,并且很深。校园的很多单体建筑物都是依势而建。例如现在五岳宾馆所处的位置,原来就是一个很深的大石坑,李书记说有好几人那么深,站在岸上向下看都会感到很恐怖。还有图书馆、博物馆等都是在大深坑中建起来的。

二是地势高低不平,北校区尤为明显。现在一进北校门,就是一个大缓坡。可是外人不知道,这高缓坡下面其实是空的,是一个地下停车场。当年为解决学生操场问题,学校雇佣推土机在北校区东南角,也就是现在的厚德楼所处位置,把瓢一块碗一块的梯田推啊推啊,硬是推出了一块平地作为操场。回想当时场景,李珍昌书记不无感慨。记得当时韩校长让他负责现场指挥推土机的工作,推土机昼夜不停地干。推着推着,不知不觉向西超过了界线。韩校长当时出国访问了,回来见状,便笑着说,“那就将错就错吧,不久的将来就是汽车时代了,到时候我们的老师可能都会开着汽车上下班,咱就在越线的地方修一个地下停车场吧。”所以就有了现在北校区一进大门脚下的地下停车场。这个地下停车场修完后还真派上用场了,它开始成为学校建筑公司的大仓库,后来真的作为停车场使用了。

现在北校区西北角的大操场,也是当时学校起高垫低,费了好大的劲才整理出来的一块最大的平地。

第三个特点是学校四周当时处于村庄的包围之中。建校之前,这个山坡上面有许多坟头,还有一些老百姓种的庄稼。在这样的地方建学校,要涉及到诸如老百姓的迁坟、土地使用、青苗补偿等复杂问题。一些农民提出了许多不合理的要求,给学校建设设置了重重障碍。为了妥善处理好这些矛盾,避免纠纷,校领导依法办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做了大量的工作。甚至忍受了很多委屈,同时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才陆续解决了这些问题。

六、迁入新校 意气奋发

1993年初夏,开发区的新校区初步建成。所谓初步建成,就是在现今的南校区建了两排平房,当时用来做教室和办公室。另外建了前面说的四号学生宿舍楼(慧德公寓),而一号餐厅(后改造成大学生艺术活动中心)还正在建设中。

1993年暑假,学校打算将即墨市南泉镇的校区整体搬迁到开发区。李珍昌书记和张涛主任联系了南泉镇供销社汽车运输公司,同时联系了南泉海军营房的军车。为了保护师生及学校的财产安全,他们将学校搬迁的消息对外严密封锁。放假后,师生们一齐动手,将学校的所有物品打包装车,师生们押着浩浩荡荡的车队离开生活了一年的南泉军营校区。

刚刚从南泉校区搬到开发区时,一号餐厅还未建设完,但已开始部分启用。当遇到天气不好下大雨时,餐厅里面也随着下小雨,并且四面还透着风。餐厅地面也没来得及硬化,脚下是一层厚厚的沙土,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就餐。可谁也没有怨言,大家一天到晚都在朝气蓬勃,意气奋发的氛围中渡过。

当时的学生不仅学习非常刻苦,建校劳动也非常卖力。由于校区建在乱石岗上,为了开挖南校区道路两边的管道沟,同时也为了栽树,李珍昌书记带领同学们用钢钳、凿子、铁锤,硬是一点一点地向下凿啊凿。记不清干了多长时间,只记得许多同学手上磨出了血泡。现在大家看到的高大挺拔的雪松,其实当时就已经是很大的树苗了,当年李书记组织日语、韩语两个高年级班的男生们,用很粗的木头杠子把树从汽车上抬了下来,再步履艰难地抬到树坑里去。

1993年春天,听说南泉海军营房要拆掉一些旧平房,韩校长就跟部队首长商量,让他们把拆下来的瓦片卖给我们。当时学校建筑队添置了一辆大卡车,卡车白天在开发区学校工地劳动,晚上就到南泉营房来运瓦片,堆积如山的瓦片都是李珍昌书记带领学生们用双手给装到车上去的。当时班级少,男生也少,工作量很大,晚上运瓦片装车工作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

那时的学生们真懂事,他们从内心里把学校当成了自己的家。在如自己家园的校园里,学生们都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怀揣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学校里孜孜不倦的学习着、忘我地劳动着。

虽然这些往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几年了,李珍昌书记说,每每回想起来,对当年的学生总有一种歉疚感,他们为学校付出的太多了!

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复印机和速印机在那时看来是奢侈品,学校买不起。印制考试卷子和辅导材料,还是用钢板刻字,用手滚式油印机印刷。一到考试,李珍昌书记就亲自操作,通宵印卷子。那时候学校还没有电脑,学生们练打字都是用老式打字机。现在学校最早使用的打字机、油印机、速印机已被陈列在了校史展览室,看了总会让人生出许多感慨。

学校仅有的一辆客货两用车,也是校长的工作车。韩校长每天坐着它四处奔波。校长回到学校后,李书记就赶紧组织学生们把垃圾装上车运到外面去,当时校长的“坐骑”还肩负着装运垃圾的任务呀!

创业艰难百战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中,滨海学院培养出了第一届毕业生。现在回头看来,这一届学生中有出息的人最多。青岛及开发区的日资、韩资企业中许多高层管理人员都由我们第一届日语、韩语专业毕业生担任。海都大酒店和世纪海丰大酒店曾是开发区规格最高的大酒店,也都由我们第一届宾馆服务专业的毕业生担任总经理或副总经理。第一届毕业生中还有许多人已经创办出自己的企业,他们奔走于天南海北之间,做着大生意。

生活在开发区,李书记时不时地与第一届毕业生碰面,许多学生发自肺腑地对他说:“老师,我们当年选择滨海是选对了。滨海不仅教会了我们谋生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滨海的育人理念对我们的人生之路,对我们的创业之路,都起到了终生受益的作用。”

“是啊,滨海,选择你就对了!回忆滨海的过去,总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无限情怀在心里涌动着……”,李珍昌书记感慨道。值此校庆二十五周年之际,李书记还特别赋诗一首,表达他对滨海的深厚情感:


《滨海建校二十五周年感怀》


林荫大道通上山,山前山后皆校园。

错落有致显情趣,曲径通幽藏洞天。

德育立校抓根本,质量创牌谱新篇。

恰是读书好去处,桃李芬芳到天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