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培养半岛地区的先进制造业工程师
学习形式:
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入校前一年半,在文理基础学院进行通识教育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之后进入专业学院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期间实行学分学绩制管理,学生可根据本专业指导性培养方案,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由选择课程、教师、授课时间、学习年限,提前修满学分和学绩者可以提前毕业。学分学绩制充分调动了老师教学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经过在文理基础学院的学习,深入了解专业情况后,可于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末根据专业学习情况调整专业。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械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接受现代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机械产品设计、制造、设备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和自动化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设备改造、生产组织和运行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
根据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要求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
(一)知识
1.掌握从事机械工程工作所需的数学和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以及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2.掌握机械工程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力学、图学、电工电子学、信息技术等。 3.掌握本专业必需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自动控制等; 4. 熟悉机械工程相关标准和政策法规,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能力
1.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对于机械工程问题进行系统表达、建立模型、综合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基本能力; 2. 具有设计机械系统、零部件和工艺的能力,以及数控加工制造的能力; 3. 具有一定的制定实验方案、实验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4.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进行机电产品设计开发、技术改造的初步能力; 5. 初步掌握机械工程实践中的某项技术技能,具有使用现代化工程工具的能力; 6. 具有一定的生产运作管理能力和技术交流能力。
(三)素质
1.秉承“开拓、勤奋、坦诚、务实”校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诚实守信,团结协作; 2. 具有科学的认知理念与认知方法、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3. 具有安全生产意识,健康的身心素质。
主干课程:
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Auto CAD、Pro/E、三维参数化造型及设计、CAD/CAM技术、机械创新设计、数控加工技术、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模具设计与制造、自动控制原理、机电传动与控制、微机原理与接口、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公差与技术测量、机械工程材料、电气控制与PLC技术、产品造型设计。
专业特色:
地区优势明显,社会需求量大;毕业生就业质量高,考研录取率一直名列前茅;开设“卓越工程师”试点班,主要培养数控操作和工艺师;普通班开设2个专业方向:制造技术、机械自动化。
就业去向:
在各类制造企业运用先进制造技术手段从事产品的反求、产品创新设计、三维造型、计算机辅助分析与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数控机床的编程与操作、数控加工工艺的制定及CAD/CAM的应用等工作,能从事数控机床的安装、调试、维修、生产组织和技术管理的工作;能从事机械、电子、电器、轻工、塑料等行业的制造、维修以及相关设备的操作、维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能从事模具产品质量检验及市场经营销售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从事高等职业教学工作。
教师风采:
李元宗,学术带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长期从事机器人动力学领域的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1981—1987年期间从事工业机器人空间机构学、运动学和动力学及运动精度理论研究,发表学术论文七篇。1987年赴美国肯塔基大学机器人中心以访问学者身份参加并完成12自由度双足步行机器人的研制工作。1998年赴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机械电子实验室以访问学者身份工作半年,通过开展合作研究提高了数字控制、非接触测量技水平。通过20多年的连续研究积累,拥有机器人空间机构学、动力学、伺服系统等研究能力,可以完整地开发研究特种机器人。
蒲琪:教授,硕士生导师,大连理工大学固体力学研究生毕业,从事高等教育35年,主要从事力学、机械工程和土木工程学科的教学及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实验力学与信息处理,车辆结构分析与强度,结构材料损伤与断裂。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省科学技术项目及企业科研课题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获山东省十大科技成果一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省科技厅科学技术成果三等奖一项,2002年入选为山东省千名知名技术专家。
段民弟,1957年6月出生,工程师职称。1981年7月--1990年5月,陕西铜川煤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等课程。1990年6月--1998年7月,神华集团神东煤炭公司干部,先后担任生产处调度、总机厂矿修分厂厂长等职。1998年8月--2005年7月,先后在青岛中杰高速冷轧设备有限公司担任设计工程师、在青岛茂源集团担任设备主管等职。2005年8月--至今,青岛滨海学院专业课教师,主讲《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械加工工艺学》、《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课程。
齐强,齐强:男,副教授,研究生,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2004年3月进入青岛滨海学院任教,先后承担《工程力学》、《机械设计》、《液压传动》、《AutoCAD》、《SolidWorks》、《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已发表学术论文8篇,主持完成科研项目2项,参编教材2部。组织机械专业申报了“山东省民办本科名校建设”和“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筹建机械综合系统实训室、机电测控实验室、机器人实验室等6个实验室建设;多次荣获青岛滨海学院“优秀教师、 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专业负责人”等荣誉称号;2009年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称号;指导学生参加省级大赛多次获奖。2006年9月至2009年12月任教务处工作干事;2010年3月到机电工程学院任教师,担任机械工程教研室主任,机械专业负责人,2014年到台湾大叶大学做访问学者。
赵敏玲,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制图员考评员。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积极进行学术方面的研究工作,以研促教,先后发表了20多篇论文。编写了《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实验指导书》等教材,自编了多部讲义、实验指导及习题册。从教20多年来,多次获得校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03年获青岛市“教育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殷淑芳,毕业于山东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高级工程师、讲师,现为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教研室教师。1996年8月至2006年8月在企业从事冷冻冷藏箱的开发及标准化工作,获得14项国家专利,创造的“运用价值工程,走市场细分之路”获得青岛市创新成果一等奖。所在的质量控制小组获得山东省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称号。发表论文多篇。
孙玉芹,讲师,1994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2009年取得山东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在职业院校工作14年、企业工作3年。发表学术论文5篇;副主编教材4部;主持校级科研项目1项,参与项目5项;指导学生大赛分获一、二、三等奖各一项;曾获得系级讲课比赛一等奖,校级讲课比赛优秀奖。现为青岛滨海学院机械教研室教师。主讲课程有“CAD/CAM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制图员培训“、 “机械设计基础”等。
姜娟,女,工学硕士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方向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先后担任过《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PRO/ENGINEER》等多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及实践操作课的教学,获得学生好评;另外还担任了一门机电一体化专业统考课《现代设计方法》的教学任务。授课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操作的培养,曾指导学生参加ITAT技能大赛获得优秀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5篇。
方官丽,讲师,机械工程硕士,2009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专业,2011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专业。主讲:《机械制图》、《Autocad》、《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等课程。近年来发表2篇论文:《Tests and Analysis of Straw Compression》和《Biomas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Compression Forming》。参与了“十一五”863高技术项目“斜板槽式低能耗精控加热型生物质快速裂解制生物燃油及混合乳化燃料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
张海英:副教授,中共党员,工程硕士,山东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专业毕业,主要研究方向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2001年8月进入青岛滨海学院任教,现为青岛滨海学院机电工程学院教师。曾多次荣获校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曾在核心期刊《煤矿机械》发表论文《带式输送机滚筒及轴承故障分析及状态监测》,在机械自动化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两篇;主持教学改革校级课题《机械制图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参与校级立项《高级壁式电子密码柜》外形设计等;教材副主编1部;主持在研校级重点科技项目《智能型中央新风净化系统设计与开发》。
教学设施:
机械系统综合实训室:机械系统综合实训台是结合高校机械专业中各传动及部分机构运动的相关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国内教仪装置,具有搭建灵活,组装方便,展示美观于一体的特点,是一款实用性强,供高校师生进行各类机械传动及机构创新运动设计的平台。装置提供V带、带轮、链条、链轮、齿轮、轴、轴承座、联轴器、连杆、滑块等及各类连接件、零部件和电机原动件,可因地制宜进行创新方案的组装搭建。还可进行“机械系统传动方案创意设计实验”,“机械系统及机构运动组合”等创新实验,在具体操作中,教师可指导学生设计、搭建、组装实验台配套的多功能零件,将学生们的构思创意、试凑选型的传动方案,按照比例组装成实物模型,并模拟真实的传动和机构运动情况,直观地调整布局、连接方式和运动学尺寸来改进原设计,最终确定其设计方案和运动参数。